我很普,所以沒人追?破除日常中的邏輯迷思

NT $ 300


17道經典思維陷阱x3大邏輯律快速掌握x1分鐘讀懂三段論法
只要輕鬆跟著本書步伐,人人都可以是邏輯學家!


#學霸愛讀書,所以愛讀書的都是學霸?
#因為你沒看看過鬼,所以世界上沒有鬼?
#因為無商不奸,所以比爾蓋茲也是奸?
#你的犬=你兒子?那牠應該要打「狂你兒子」疫苗!

▼我是普妹,所以沒人追?──否定前件謬誤
否定前件謬誤(denyingtheantecedent),即推理過程中所提出的前提條件是錯的,因而推出的結果也是謬誤的。

[範例]
每個人身邊都有幾位個性不錯、長相不醜、但就是無法脫魯的女性朋友,而當她們被親朋好友「關心」的時候,許多人會回答「我是普妹,所以沒人追」。
→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同,有人是「外貌協會」,也有人更願意追求內在美,故「我是普妹」這個前提條件就是錯的,那麼推出來的結果自然也是錯的!

▼你是分行經理,當然說存款貶值是假的!──不相干謬誤
不相干謬誤(fallaciesofrelevance),是指在邏輯推理過程中,前提與推斷出的結論之間並沒有緊密聯繫,又稱歪曲論題、逃避話題、偷換概念,或紅鯡魚。

[範例]
當上銀行分行經理後的小夏,總有人請教他各種理財問題,小夏面對提問總是知無不言;可是卻有人說:「你是分行經理,你當然要說存款貶值是假的!」
→表面上看,「存款貶值」與「分行經理」之間確實存在聯繫;然而事實是,分行經理領取的也僅僅是銀行發放的薪水,銀行的錢跟他並沒有關係,所以這個推論不成立!

▼柯市長能不能到達會場?──充分條件假言命題
在充分條件假言命題中,前件是後件的充分條件,也就是說,若前件為真,後件卻為假,那麼可以得出這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為假。

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典型句式:
「若……則……」
「只要……就……」
「若……必……」

[範例]
臺北市長柯文哲要趕去參加上午10點的重要會議。助理告訴柯市長:「如果來接您的車delay,那麼您就不能按時到達會場。」事實上司機已經啟程,因此助理得出結論:柯市長能按時到達會場。另一位會議負責人告訴助理:「你的前提沒錯,但推理有缺陷;我的結論是,柯市長最終將不能按時到達會場。」

以下哪項對上述斷定的評價最恰當?
A.負責人對助理的評論是正確的,負責人的結論也由此被強化。
B.雖然負責人的結論的依據不足,但他對助理的評論是正確的。
C.負責人對助理的評論有缺陷,負責人的結論也由此被弱化。 
D.負責人對助理的評論是正確的,但負責人的結論是錯誤的。

【答案】B
→否定前件,後件不一定成立,即柯市長能否按時到會是不一定的。因此,助理得出「柯市長能按時到會」的結論是有缺陷的。同理,負責人得出「柯市長最終將不能按時到會」的結論同樣是有缺陷的!

▼王永慶不會變吳宗憲──1分鐘掌握邏輯三大規律
(1)同一律
即任何一個思維環節和思維對象都具有確定性,且前後思維一致。例如:王永慶就是王永慶,王永慶是一個確定的對象,王永慶不會是吳宗憲。
[注意]違反同一律主要是由轉移或偷換論題造成的!
例如:金庸的著作不是一天能讀完的,《神鵰俠侶》是金庸的著作,因此《神鵰俠侶》不是一天能讀完的。
→「著作」一詞,前一次是指金庸所有作品的總稱,後一次則是指《神鵰俠侶》這一本書,概念前後不一致,不符合同一律。

(2)矛盾律
即思維對象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為相反的內容或者事物,這兩個內容必定一真一假。
例如:在羽毛球比賽中,不是廷宇奪冠,就是冠哲勝利。也就是說,這兩人中只有一人最終勝利,不可能同時拿到金牌。 

(3)排中律
即在同一邏輯思維過程中,往往會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,但不會出現這兩者同時為假的情況。 
例如:銘祥明年或者退役,或者繼續參賽。也就是說,「退役」與「參賽」是一對矛盾的事物,不能同時都不發生。

★本書特色
1.理論解釋+趣味題+故事
本書的17個邏輯理論中,包括邏輯謬誤、概念的兩大類型、直接推理與三段論法、複合命題及其推理、關係與模態、歸納邏輯、邏輯基本規律、邏輯運算、假設、論證、削弱、評價、解釋、推論、比較、語意、描述。
2.行文幽默,實例引導,適合邏輯學入門
本書設計一系列與理論相關的趣味題,並且在每道趣味題之後都附上了答案以及詳解。
3.銜接到位,利於讀者學以致用
本書會不停回顧已學習的知識,以經典的案例將不同類型的邏輯學內容串聯,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,將前面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!

本書適合邏輯學初學者、管理者、營運者、談判專家、業務高手、商學院學生、需要邏輯學入門工具書的人,以及所有對邏輯學有興趣的讀者!


疫苗 邏輯 吳宗憲 助理 天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