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書多數的文章是參與1980至1990年代臺灣社會有關「民主化」辯論,各文建議如下:一、政治批評形塑了思潮,而無論在東方或西方,思潮常常和經濟發展或政府政策同樣地會影響到歷史進程;二、東西方的思潮均無可避免地基於哲學觀念,亦即人類對普遍處境的一些想法,像現代人權或儒家天地人等觀念,它們對所有人來說,都被當作是客觀真實的、道德上必要的,以及以開明的方式來討論未知之事(即認識論)來呈現自身;三、雖然所有的哲學觀念都宣稱是以尋求普遍真理為目標,它們也深受文化傳衍觀念之影響,而不同的文化對哲學會有不同的想法;四、新儒家重要的歷史研究顯示,儒家文化不僅由「三綱」那樣的權威主義所構成,也包括以「自作主宰」的能力來批判政府的信念;五、然而他們對儒家文化的分析,包括他們所提出影響深遠的「內在超越」的觀念,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經驗材料,使他們無法清楚認識儒家文化與西方自由主義現代性之差異;六、儒家文化像全世界所有文化模型(包括西方的啟蒙運動)一樣是個可以辯論的複合體,它持續地鍾情於一種「轉化的」、「柏拉圖式」烏托邦的政治批評,而非「調適的」、「亞里斯多德式」的漸進主義;以及七、這一種儒家的轉化精神深深地影響現代中國思潮,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、傳統主義或反傳統主義。